未成年人弑亲莫成“连续剧” 专家:不反思 极端个案或换个地点再次发生

  未来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 李盈盈)新年第一天,湖南省衡南县传来了一起“13岁少年锤杀父母”的消息。

  事情发生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衡南县三塘镇初一学生罗某因家庭纠纷用锤子杀害父母后逃逸。与“12岁少年弑亲案”发生在同一个月。

  犯罪嫌疑人罗某,也就是这位13岁的少年的姐姐介绍,2018年12月31日下午,想上网的罗某找父母要钱,引发口角,被拒绝后锤杀父母。

  类似的是,月初发生的12岁少年杀害母亲案件,是因为当事人吴某康抽烟等不良习惯被母亲发现并殴打,他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而心生怨恨,于是持刀杀死母亲。

  据同村的村民介绍,罗某的父亲平时在外地打工,罗某与均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妈妈、姐姐一起在老家生活,其妈妈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其父亲的打工收入。

  罗某的二伯告诉媒体,罗某的父亲平日里对儿子溺爱有加。因为罗某沉迷玩游戏,其父亲今年刚把罗某从大山中学转到镇上的三塘华星学校寄宿读书。

  另一起案件中的吴某康是个留守儿童,从一岁左右开始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近10年,爷爷奶奶对他非常宠爱,他偷爷爷的1000多元钱,爷爷也不责备他,被警察带回事发现场了解情况时,爷爷还摸摸他的脸。

12岁弑母少年吴某康 图片来源网络

  据吴某康的外公陈某华说,外孙比较叛逆,经常向其女儿陈欣要钱。“有一次,我给他二十元钱,他觉得少了还打了我几下。女儿看他抽烟、经常玩手机,不听话,会骂他,但是很少打他。反而是他经常不高兴就打他妈妈。”

  从这两起案件不难看出,无论是溺爱,还是殴打的教育方式,涉事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亲子关系不和睦;另一方面,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存在问题。孩子养成了自私、残暴的性格,且不服父母管教。其背后所隐含的家庭教育问题发人深省。

  人伦惨剧背后是不及时不到位的家庭教育

  湖南接连发生的两起未成年人弑亲案震惊全社会,吴某康“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的言论骇人听闻。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惨烈的人伦悲剧?溺爱会导致一个年幼的孩子如此丧失心智、违法犯罪吗?

  “未成年孩子对至亲父母犯下滔天罪行,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人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痛点。”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副校长董彦旭告诉未来网记者。

  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普遍于有些家庭,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环境,可是,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所有责任就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吴某康的事情发生后,其奶奶着急让孩子找老师补上落下的课,父亲吴建勇说自己没时间管教,希望政府介入帮他的孩子继续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似乎没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首先应尽的义务,而是把孩子的教育管理推给学校、政府。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家庭教育”被重视起来。《意见》要求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以知识教育为核心,聚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规则与法制教育。”

  一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务,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由于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导致一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不健全。

  熊丙奇说:“学生在‘满足物质要求+简单管教’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老师产生冲突,这是恶性案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他表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认真反思并直面这些问题,分析极端个案背后的根源,采取切实办法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极端个案可能会换个时间地点再次发生。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每个个体得到健康成长,而不是考高分。只注重物质满足和分数,而忽视对孩子性格和品行的家庭教育理念是错误的。

  教育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也告诉未来网记者,“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早期教育。”

  吴某康出生后,不到一岁,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给了爷爷奶奶照顾。他将近10岁的时候,生二胎的母亲才回到老家,把他接回身边。然而,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而言,他的早期性格、人格、情感、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从事发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吴某康自私、偏执、冷酷,关键时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没有扣好。

  洪明说:“如果稳定的亲子关系在早期没有建立,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期,到了孩子青春期,父母才去监护,就很容易发生剧烈的冲突。”

  所以,吴某康的母亲想要改掉他身上偷钱、抽烟等坏毛病,就变得非常困难,观念的不同也造成亲子关系的异化,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

  可是,家庭教育该如何开展?

  家庭教育不是吃饱穿暖 首先是父母的爱

  2015年发生的一起不满14岁少年弑师案还历历在目。

  三名年龄分别为13岁、12岁、11岁的学生到网吧上网后饿了,就翻墙进入附近的一所小学,并撬开学校小卖部的门,盗走面包、棒棒糖等。结果被独自守校的女教师发现,担心老师报警,3人联手残忍杀害了看到他们盗窃的老师,并抢走老师宿舍的2000多元钱。据了解,这3个孩子中,有2个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只有13岁的刘某是和再婚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其家庭纷争不断,父母与孩子很少交流。

  事情发生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孩子成长在缺乏爱与管教的成长环境中,非常容易沾染不良行为,养成冷酷的性格。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庭教育无从谈起,而且,这3名儿童与2018年12月两起儿童杀害家人案件中的当事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算是留守儿童。

  这些未成年人恶性案件,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之困,不能不引起社会的警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告诉未来网记者,在当代中国,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他们都关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隔代教养,关爱出现了缺失与冲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中越来越多的的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还有近700万。

  董彦旭说:“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问题家长或者老师。”当前,社会压力大,父母为了生存打工,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缺失或越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的力量需要平衡,母亲应多用情感优势培养与孩子的依恋关系;父亲则可以利用男性优势,多带领孩子参与运动与实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副校长李永红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会觉得这孩子不容易,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希望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孙辈的需要。甚至有老人觉得自己不是孩子的父母,不敢严管孙子,只要他们吃饱穿暖,安全就行了。”

  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也认为,自己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要按时向家里寄钱,供应孩子吃穿就够了。于是,在孩子成长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父母缺位,没有人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规则意识与感恩的心。

  这样一来,有的孩子被养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生活的不易,不体谅父母的辛苦。

  李永红回忆,学校中有一个学生方原(化名)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有一天突然就不想上学了,而且沉迷网络、看鬼片,还把自己吓得整天说些神神叨叨的话。

  奶奶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去学校求助负责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李永红。

  孩子既没有生病,又没有抑郁症,为什么不想上学呢?是不是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

  方原的回答出人意料:“只要我(打工的)爸爸妈妈回来一个人,我就上学。”

  通过沟通,李永红得知,看别人的家长都来接孩子,方原心里特别难受,他渴望与父母在一起,怀念那种亲热依恋的感觉。正是由于渴望的父爱母爱得不到满足,他才会去上网,转移注意力。

  后来,方原的妈妈回来了,但几天后却发现孩子并不服她的管教。

  李永红说:“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用爱呵护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需要家长包容并慢慢引导改正;否则,矛盾就会激化。”

  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首先接受教育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虽然被国家提上了日程,但是,家长如何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表示,许多家庭的失败教训反过来揭示家庭教育的真正重要的价值。对于孩童来说,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然而,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知道怎么教育。

  对于这一点,在13000人左右的学校开展了7年家庭教育的李永红深有体会,她建议,“所有中小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比如,她们学校发动家长课堂讲师团、班主任,每学期开展3次家长课堂,包括线下的家长会和线上空中课堂。没有办法前往学校的家长,可以在手机上观看空中课堂直播间的视频,较好地解决了家长因为工作或者时间不能协调而“缺课”的难题。

  李永红还希望家长进一步加强系统学习,既有理念引领,还得学会实操,学会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学会与孩子有界限,不能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再想法应对。同时,借助法规约束家长,承担应该承担的家庭教育的义务。

  2018年11月19日,提请江苏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的《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主动与学校沟通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孩子教育出了问题,不仅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和家庭也要同样承担责任。家长或监护人被要求家庭教育辅导,无正当理由拒绝的将被记入征信等。

  湖南12岁的吴某康案件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教育不良问题,案件告诫父母不能因为在外地工作,就把教育的责任简单地推给祖辈或其他亲属。

  孙云晓直言,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积极稳定、协调一致的教育。

  但是,对于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而言,家庭教育如何解决?

  记者梳理发现,许多地方由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项目值得借鉴推广。

  如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室”,提供电话和电脑,方便留守儿童与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电话和视频聊天;以及乡村社区“儿童之家”,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社区)活动;还有“童伴妈妈计划”项目,为每个村聘请一位全职的儿童守护专员,让每个留守孩子都能感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童年。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爱与责任不缺位,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编辑:辛欣

推荐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