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冷板凳”的古遗传学家:科研并非苦事,对理想的追逐让青年相聚一起

  未来网北京5月4日电(记者 凌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关于人类演化的谜题,便是“80后”科学家付巧妹孜孜不倦探究的领域。

  38岁的付巧妹,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年轻的古遗传学家。她,根据一根小拇指的少量骨粉,参与证明首个通过遗传了解到的未知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存在;她,从距今约4万年的现代人下颌骨中,发现了现代人与灭绝古人类的基因交流证据……

  在时间的长河里,付巧妹用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挖掘出古DNA研究背后的独特魅力。“这个领域存在太多未知,而未知正是我们为之拼搏的动力。”付巧妹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付巧妹(未来网记者凌萌 摄)

  坐得住“冷板凳”

  一身蓝色西装、身材高挑、齐肩长发,付巧妹轻易就打破我们对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很难想象,付巧妹每日的工作,是与古代人类遗骸、DNA捕获重组等研究人类演化的远古化石和现代生物技术相伴。

  “有人认为我是看化石的,也有人会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付巧妹告诉记者,她所研究的这一领域,主要通过古分子,包括古DNA、古蛋白,也就是过去人群的遗传信息来研究人类演化问题。通俗来说,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有人将她所研究的这一领域定义为“冷门”,但付巧妹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从国家需求层面来看,确实算‘冷门’。但从学科和个人角度来说,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这个领域注入了我的灵魂和热忱,还有一群热爱它的从业者们,因为对理想的追逐我们相聚在一起。”

  DNA提取、建库、捕获……付巧妹的研究节奏用四个字形容最为贴切:马不停蹄。科研工作者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凌晨三、四点到单位上班对于付巧妹来说是常有的事。而让付巧妹一直执着、坚守在这一岗位上的,便是对研究领域的好奇与热爱。

  “科研并非是一件辛苦的事,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想知道未知的奥秘。这种情况下,好奇心推动着我们自主向前进发,同时,还能收获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付巧妹表示。

  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科学家,付巧妹的履历已足以让很多人望尘莫及:《Nature》中国十大科学之星;CCTV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关于世界最古老现代人基因组的研究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关于近万年来东亚人群来大规模古基因组的研究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之大进展”;关于青藏高原获取东亚首例灭绝古人类DNA的研究入选国际“2020年度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在《Nature》、《Science》、《Cell》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然而,卓越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付巧妹甘坐“冷板凳”的坚守。

  在古基因组学研究中,她面临过从年代久远的人类残骸或化石上提取DNA的极大难题;面临过东亚古基因组研究相对欧洲等地的严重匮乏;面临过耗费4年时间找寻中国南方人群的古DNA……

  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缺乏也成了付巧妹需要攻克的难题。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付巧妹表示,“我们的学科不占优势,总体经费难免青黄不接,每过几年就要花很大精力找经费。”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回忆起科研道路上面临过的重重阻碍,付巧妹表现得十分坦然。“科研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没有明确答案。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充沛的工作热情十分重要。我认为,只要将科研工作做到极致的尽力,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果,都会让人收获到满满的幸福感。”

  理想之路的探求

  有的人穷尽一生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不能随心所欲地追寻。从这一层面来看,付巧妹无疑是幸运的。

  儿时的她便对数理化有着充足的兴趣,且因为“又有抽象的逻辑,还有具体的现象”而格外喜欢生物。不过搜刮起童年的所有记忆,付巧妹几乎也想不出任何学习的场景。“很多人都认为我是埋头苦读的学霸形象,但我并不是。”

  实际上,成为古遗传学家,付巧妹历经了四次专业的转变。

  初中毕业时,付巧妹顺着父母的意愿选择读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但她渐渐感知到,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要去挑战,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时,高一年级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即便如此,付巧妹还是跟上了同学们的学习进度,用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考入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那时候的我很懵懂,并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但我的内心有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从事能让自己兴奋的工作。因而,在大学期间,我做了很多的尝试。”付巧妹发现,自己在钻研、探索方面的兴趣比较浓厚。

  同时,结合一直抱着未来能在生物领域工作的愿望,付巧妹在本科毕业时放弃了本校保研,转而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从事骨骼方面的研究。研究生学习生涯结束后,她前往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我从小就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无形之中向这一领域靠拢。”在付巧妹如今看来,这一“靠拢”是幸运的,但事实上也是一个选择和承担的过程。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付巧妹一样,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如何培养自身兴趣的挖掘能力?

  对此,付巧妹认为,青少年自我意见的抒发,往往是其独立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闪光点,远比刻意培养青少年兴趣更重要。

  “青少年应在自我发展的空间中尽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迷茫的时间不要太长,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付巧妹表示。

编辑:高富灿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