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引热议,防范网游沉迷能否“一禁了之”?

  未来网北京3月14日电(实习生 吕豪景 记者 凌萌)“防范未成年人网游沉迷”一直是社会关切的热点议题。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监管的声音层出不穷,其中,多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掀起舆论热潮。

  网络游戏是否该“一禁了之”?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及防沉迷政策的陆续出台,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一位多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家长陈先生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其并不反对孩子玩游戏,“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家长应辩证看待,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合理分配学习和游戏的时间。”

  舆论热议之下,对青少年极具诱 惑力的网络游戏真的会全面禁止吗?在当前网游防沉迷模式尚存漏洞的情况下,社会各方又该如何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引热议

  防范未成年人网游沉迷、缩短未成年人网游时长……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未成年人网游监管一直为代表委员所关切,这一话题也同样延续至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最先引发舆论热潮的,是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的一份“关于强烈呼吁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建议。李燕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来说贻害无穷,除了荒废学业、引发近视等问题外,网络游戏所具有的“成瘾性”更需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图源:新浪微博

  为此,李燕建议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将禁止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同时,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监管系统,强制成年人用户采用人脸识别登录网络游戏,禁止游戏类产品在网络平台上投放任何形式的宣传广告,强制执行手机、电脑、学习机等终端设备预装家长监控网络管理的软件。

  向未成年人全面“封杀”网游的建议并非个例。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同样向未来网记者表达了其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担忧。

  “在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的背景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张全收表示,他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的建议,要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并加大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游戏运营商和平台服务商的监察处罚力度,一旦查到,坚决予以退出。

  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初见成效,但漏洞仍存

  网络游戏的“成瘾性”,是引发人大代表们建言“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的一大重要因素。事实上,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未成年人的网游成瘾问题,推出一系列防沉迷政策。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以及付费服务等做出严格规定;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未成年人玩家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晚8点至9点间玩1小时游戏。

  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下,我国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初见成效。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其中提到,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覆盖九成以上未成年游戏用户。

图源:央视网官方微博

  不过,网游行业渐趋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法商家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时长需求而催生的租号服务,通过出售绑定成人身份证号的游戏账号,使得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模式的监管;部分游戏甚至可直接通过手机绑定的微信、QQ或其他第三方平台账户登录,游戏平台缺乏二次验证,防沉迷系统仍存在监管漏洞。

  为此,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网游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游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的需要,游戏产品内容要有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品质优良,类型多样”。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也建议,由国家网信办牵头,会同教育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对网游存在的负面问题开展专项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游戏“一禁了之”是否可取?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游戏管控”的声音频出,彰显了代表委员们对为未成年人开创良好网络环境的期待。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游戏内容的侵害,“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的建议是否可取?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青少年文化建设促进计划发起人方进宝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建议完全不具有可行性。“网络游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网络原住民,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网络游戏是当代青少年享有的社会权利之一。网络游戏虽属于娱乐范畴,但同时又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对于网络游戏的监管要疏堵结合,而不能一禁了之。”

图源:人民日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未来网记者表示,从现实层面来看,对于未成年人网游沉迷很难“一禁了之”。“目前我国有近三成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这意味着,即便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若家长不履行监护责任,未成年人依然可使用父母或其他成人长辈的账号玩游戏。”

  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则认为,若简单粗暴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易导致未成年人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会刺激他们进入类似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此前防沉迷系统经过十多年的逐步完善,已有效地解决了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大部分问题。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一禁了之,但不联网的单机游戏、没有版号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小游戏等,由于没有实名认证难以直接‘封杀’,反而易将部分未成年人推向另一个极端。”

  在当前网游防沉迷模式尚存漏洞的情况下,社会各方又该如何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对此,方进宝指出,网游防沉迷漏洞的监管问题需要公安、教育、网信等部门进行合力。广大游戏企业和游戏平台负有重要责任,既要不断开发优秀的游戏内容,确保网络游戏能够承载正能量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又要在技术方面做到切实保障,真正落实“验证身份”“防沉迷”。

  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则向未来网记者建议称,可以实施网游分级制度。“一是根据年龄阶段进行限制,面向幼儿、青少年、成人制定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戏;二是根据游戏的类型进行限制,可将游戏类型划分为益智型、角色型、设计创新型、打斗型等,利用网络游戏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对于含有血腥、暴力等内容的游戏,应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进行禁止。”胡卫指出。

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作者:凌萌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