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3:12:27未来网
未来网江西7月23日电(记者 吕豪景)掉色的草鞋、生锈的马灯、破旧的羊皮袄、老式的茶壶瓷碗、灰黄的长凳竹椅、字迹斑驳的票据钱币、东门渡口横停的船舶、祁禄山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一件件物什,一处处民居,一条条小道,都布满着1934年中央红军的印迹。
近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西于都启动后,60余人组成的采访调研团追寻着赣南大地上的红色印迹,重走长征路,重温红军将士故事,以更好传承伟大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渡口送别,红色情景剧再现历史一幕
在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纪念碑广场边,约5分钟的红色情景剧《告别》频频在东门渡口前上演。旗帜迎风,队伍整齐,集结完毕后,新加入红军的年轻人踏上征途,岸上的父老乡亲们挥手作别……情景剧中的一幕幕,将人们拉回到90年前。
“已经数不清自己参加演出有多少次了。”68岁的村民王慧群在这出情景剧中扮演一名送别儿子的母亲,她向记者讲述道,东门渡口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渡河旧址之一,“这出情景剧被称作‘告别’就是为了再现当年母送子、妻送夫,送郎当红军的情节。”
于都县城内的渡口(未来网记者吕豪景 摄)
观看完情景剧后,采访调研团又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胡晓琼介绍,1934年5月至9月,中央苏区军民支援红军战略转移扩大红军有8万人,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于都县内有2万3千余人加入红军队伍。
“我们这些群众演员就是本着对先烈的敬仰,志愿的加入到长征源演艺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王慧群向记者讲述道,长征源演艺团内的成员平均年龄50多岁,大部分人都是红军后代,自己的父亲王志贤就是红军战士,曾参与五次反“围剿”。
受父亲及于都革命先辈们精神的影响,王慧群来到长征源演艺团志愿演出多年,这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她说:“当年红军战士们从于都集结出发进行长征,于都群众有一口粮送做给红军做军粮,有一尺布送给红军做军衣,有一块板送给红军搭浮桥。正是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地奋斗才有了今天。今天的我们就是要新长征再出发。”
长征源合唱团演出现场(未来网记者吕豪景 摄)
在于都,除了演绎红军长征情景剧的长征源演艺团外,还有以歌唱形式演绎长征故事的长征源合唱团等。
据了解,《长征组歌》《十送红军》《红军渡·长征源》《永远的红飘带》等歌曲内容讴歌长征、讴歌红军、讴歌时代,他们进社区、下基层、入高校、进军营,以此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自2010年成立以来,长征源合唱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已经有600余次。
田园守望,烈士遗孀跨越世纪见证革命爱情
一句承诺,一生守望。在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百岁老人段桂秀的守望故事广为流传。
1932年,21岁的王金长和段桂秀新婚不久,便参加红军。离别那天,段桂秀送她的丈夫到村口,并将缝制的一双草鞋送给丈夫,王金长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件旧衣服,把仅有的几块钱放在妻子手里,说:“我最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在王金长走后的日子里,段桂秀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挑着100多斤的石灰在工地穿梭,给工人做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着。
段桂秀家里墙上挂着的烈士证明书和奖状(未来网记者吕豪景 摄)
一句“等我回来”,青丝变白发,一句“等我回来”,皱纹爬满脸颊。王金长的名字和无数个革命英雄一样,沉入了时间的长河。
1953年,段桂秀多年的等待有了“回音”,却是一张烈士证明书,但她却一直不相信丈夫已经去世。
据车溪乡民政所所长郭湖北讲述,“她一直想找到有记载王金长名字或照片的史料”。2019年5月14日,郭湖北带领段桂秀来到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看到纪念馆那面满是草鞋的墙,段桂秀久久不肯离去。
在纪念馆里,段桂秀没有找到王金长的照片或名字,她坚持让郭湖北再次去带她寻找。老人的坚持让他触动,最后,郭湖北带着段桂秀来到于都烈士陵园,园内纪念碑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段桂秀不识字,郭湖北便带着她一个一个辨认。当得到确切答案那刻,段桂秀再也无法承受内心的悲痛,嚎啕大哭起来。
段桂秀奶奶依然精神矍铄(未来网记者吕豪景 摄)
如今,段桂秀已有106岁高龄,但仍旧精神矍铄。接受采访调研团看望时,她不断招呼青年小伙子小姑娘吃西瓜,并对大家说,“要好好做事”。
本次采访调研团的成员之一,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梦瑶说,“段桂秀奶奶的一生充满了坚韧、执着、奉献与爱,她的故事是红军长征千万个故事里的一个缩影,我深受感动。”她表示,“我们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追溯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的传承人,更要坚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重走小道,激励当代青年挺膺担当
“这条小道全长19.34公里。当年,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从这里秘密行军,向西进发,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来到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红军长征小道,讲解员胡石招一边为采访调研团带路一边介绍。
走过木板浮桥,进入参天的古木森林之中,整个小道蜿蜒曲折,上行路段陡峭,并排只能走下两人。胡石招介绍,这条红军长征小道自明清以来就存在,现在小道的样子基本和1934年10月红军走过的没有太多变化。“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认为这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存最为完整、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
红军长征小道上的木制桥(未来网记者吕豪景 摄)
这样原生态的红色资源,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重走长征路。据了解,2023年,来到祁禄山镇红军小镇的游客约32万人次,诸多青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也前来研学。
“目前,我们这里已经被授予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称号,与多所高校签约建联。”
祁禄山镇党委副书记谢锐说,让当代青年、青少年群体亲身走过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这条长征小道具有很大意义。
“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触摸,在这漫长的步道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核心——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李梦瑶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保持坚定的信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今天,血与火的锻造中锤炼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仍然是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把长征精神融入血脉,以雄健的精神闯关夺隘、以坚定的意志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