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的“转身”:回家乡做驻村书记,为乡村青少年体育事业“挥杆”

2025-07-24 14:01:53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吕豪景)7年过去了,中国女子曲棍球名将马弋博——这位曾助力队伍实现亚运会三连冠的功勋球员,其社交平台置顶内容始终定格在2018年8月8日发布的那条纪念博文。简洁有力的“十年”二字,配图中是她与队友们相拥庆祝的瞬间。这个特殊荣耀时刻,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曲棍球决赛日,马弋博与队友们历史性地斩获银牌,让中国曲棍球首次站上奥运领奖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弋博和队友获得曲棍球银牌。(图源:马弋博社交平台)

2024年巴黎奥运会,马弋博担任曲棍球项目赛事解说工作。期间,她在《人民日报》撰文:“能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是每名运动员的梦想。在运动员生涯里,我从没在训练比赛中掉过眼泪,甚至牙齿被球打掉都没哭过,但是在2008年站到亚军领奖台的那一刻,看到比赛现场坐满了观众、国旗连成一片的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在那一刻,感觉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从国家队退役后,马弋博成为一名国际裁判。如今,她又成了辽宁省的一名驻村书记,“体育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从始至终,她从未离开曲棍球,也从未离开热爱的体育事业。

从奥运领奖台到驻村书记:世界冠军的“跨界”人生

“拿冠军易,守冠军难。”回忆起曾经和队友并肩作战的岁月,马弋博感慨道,“众所周知,亚运会、世界杯和奥运会都是四年举办一次,但大家所付出的努力绝不仅仅是为了那一段赛期。”。

1995年,15岁的马弋博开启了她的曲棍球生涯。经过刻苦训练,她迅速崭露头角——2001年,中国队在世界冠军大奖赛中位列第四;而仅仅一年后,她便带领队伍一举夺得冠军大奖赛金牌。此后,她的职业生涯持续高光:从2003年到2006年,她不仅两度斩获冠军大奖赛银牌,还两次助力中国队登顶亚洲之巅。在国际顶级赛场上,她同样表现卓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获得第四名;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更是作为核心队员,帮助中国队历史性摘得银牌,为中国曲棍球写下了辉煌一页。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弋博和队友在赛场上的欢呼时刻。(图源:马弋博社交平台)

如今,这名从辽宁走出来的世界冠军又回到了她的家乡,身份也多了一重——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下薄村驻村第一书记。

从职业运动员到驻村书记,全新的工作内容,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多年来在训练场和赛场上摸爬滚打所锤炼出的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成为她面对人生中种种困难与挑战的强大支撑。“刚开始入村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懂,那就找人主动问,一次两次学不会,三次四次下功夫就会了。”在她看来,社会大众需要打破体育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固有的刻板印象,“十个博士当中不一定会出一个冠军,但十个冠军当中一定是10个博士,因为体育运动员牺牲了学习时间,全部用在训练上。只是比别人学得晚,但是体育中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任何场合下都行得通”。

身份多了,工作内容也多了,但马弋博的人生“主线”任务没有变。协助村“两委”做党建工作之外,她也走进校园,向更多乡村的青少年普及曲棍球知识,分享比赛中的一些人生经历,弘扬拼搏、坚持的体育精神。

“虽然我已经不在曲棍球国家队的岗位上,但希望能通过努力用我的能量让更多的人支持和认识曲棍球这一项目。”马弋博说。

“会扫地就会打曲棍球”:让体育走进乡村课堂

“加油!加油!加油!”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思源实验学校绿茵场上,同学们被分成四组,接力用手中的球棍把球推过障碍物。在学习曲棍球之前,他们已经被马弋博传授了秘诀,“如果动作做不好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在班级和家里是怎么扫地的。”

这仅仅是马弋博参加体育支教服务进入校园推广曲棍球的一幕。早在2017年,她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体育公益事业。就当前国内的曲棍球项目发展阶段来说,她认为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北京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展了曲棍球项目。

2024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思源实验学校马弋博教学生打曲棍球。(图源:贵州省体育局供图)

每一次进校园和学生们在一起,马弋博都会为学生们上一堂曲棍球课。在她看来,“如果会扫地,就掌握了曲棍球传球技术,如果会摊好一个鸡蛋饼,就能掌握曲棍球颠球技术。”课堂上,她并不会把动作讲述得多么高深,而是用最简洁、明了、精准地表达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因为“所有的运动都来源于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参与。”

作为一个集体球类项目,马弋博认为曲棍球不单单是让孩子们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在她看来,这项运动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孩子们习得人生之路上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让孩子们团结协作,学会面对输赢,同时,认识到任何时候总是办法比困难多。”

“我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曲棍球,认识曲棍球。”为了探究曲棍球在国内认知度低的原因,马弋博甚至到某体育用品门店实习,每当遇到来选购体育用品的家长就会询问是否知道曲棍球这一项目。她发现,相比于足球、篮球、排球等大众熟知的运动项目,曲棍球确实缺乏普及度。,她希望曲棍球也有一个突破口,能在青少年群体及社会大众中推广。“每个体育项目发展历程都有独特的规律,都是慢慢壮大的,我相信曲棍球在国内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从运动员到“播种者”:培训乡村教师,点燃体育火种

“在教授学生动作技术时,不妨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完成动作……”2025年希望工程·安踏体育课教师培训(辽宁站),在参训乡村教师说课比赛完毕后,纷纷围在马弋博身边,聚精会神地聆听这位奥运银牌得主的指导与点评。

作为希望工程·安踏体育课的一名讲师,这是马弋博第一次为家乡辽宁的乡村教师授课。从最基础的站坐姿,到战绳训练、弹力带训练……面对这些来自基层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们,马弋博不仅系统讲授专业课程,更坚持为每位有疑问的学员悉心指导。“这次培训中,不少老师都反馈说,参加学习后才发现以前掌握的动作要领存在偏差。。”马弋博说,她很开心通过培训,乡村教师们学习到了标准、规范、完善的体育技术动作,这将为孩子们带来更专业的体育教育。谈及授课的感受,她表示,特别高兴,看到老师们参训的认真和热情,也很感动。

2025年,希望工程·安踏体育课培训教师和马弋博合影。(图源:活动主办方供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希望老师们回到岗位上都能学以致用,把在课程上学到的所有内容发挥出来教给孩子们,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结业仪式上,马弋博对参训的体育教师们说。

赛场上,马弋博是中国女曲“冰山雪莲”里不容忽视的一朵,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永不言败;赛场下,她更像蒲公英,扎根基层乡村大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播种下热爱体育的种子,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体育精神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也激励着她点亮更多希望。

从世界冠军到驻村书记,从国际赛场到乡村课堂,马弋博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在诠释:真正的体育精神从不囿于赛场。当曲棍球的轨迹划过田野,当奥运星火点亮童心,这位永不言败的“前浪”,正在托起更多“后浪”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瞿凯侠 作者:吕豪景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