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5:29:30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张冰清)“在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进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教育强国建设成败和建设成色的战略大事。”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上如此表示。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广泛的应用,从学习形式到学习和教学方式,从治理服务到科研创新,中国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和革命。
吴岩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改变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高校科研的范式,并正在重塑教育形态。
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大事
开幕式现场,吴岩还列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小例子:湖南省常德市特殊学校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有效地提升了智障学生课堂参与度、专注度与自信心,努力让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更高质量、更加优质的教育。
“我当时看到这种情景,我的眼泪掉下来了,我认为人工智能让我们特殊教育真正地变成了不特殊。所以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智力正常的学生,对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加强学生学习数据的动态采集和深度挖掘分析,让学习者在自由组构的学习空间里开展更加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依托国家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我们努力地打造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吴岩坦言。
“今年5月,我们面向全球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并提出2025年为智慧教育全球元年的判断。”吴岩表示,未来发展的智慧教育,将会有“三新四未来”的发展架构。第一个新是new stage,即全世界的教育正在从数字化的转化转型迈入智慧教育的新阶段。第二个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new standard)。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催生技术的改变,正在改变教育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将从过去的知识传授为重,转变到能力提升为本。我们正在从知识图谱转向能力图谱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教育新的质量标准。第三个新是提出了未来教育变革的新路径(new ways)。
202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在发言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指数速度迭代演进,教育正经历深刻的形态重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必然方向。目前,中国正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仅为自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在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方面,为世界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我们也看到,要更好地应对教育数字壁垒固化,教育资源失衡,数据安全隐忧等挑战。
于吉红表示,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口,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开拓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主动引领数字教育变革,全面服务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范式,面向智能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锻造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要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建强一批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破解重大科学难题、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开辟新路径;要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合作,搭建数字教育国际研究网络和创新平台,共同助推全人类的教育长远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核心议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副司长陈东升表示,坚持大中小学一体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整体构建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诊断,明确了实施计划,我们成立了科学教育联盟,构筑了大协同的工作格局,我们组建了科学教育专家智库,提供政策咨询、理论研究、科学推广等专业支持,汇集了各类实验室、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科学教育提供广泛的校外资源和场景支撑。
中小学AI与科学教育:从启蒙到创新的全链条构建
“将切实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助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指导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加快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工作机制,将引导落实《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版)》,合理有效辅助教学。”陈东升表示,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切实推行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的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不滥用人工智能。
今年,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这一政策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形成呼应,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进入系统化实施阶段。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提出,“人工智能教育需回归育人本质,通过创新场景与生态构建,让青少年在快乐中成长。”
熊璋认为,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未来人才需求将呈现金字塔结构——1%~2%的顶尖人才从事AI基座技术研发(如CPU、GPU设计),10%~20%的人才专注AI应用开发(如APP设计),其余人群则须具备AI交互能力(如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无人能置身事外,每个人要么是开发者,要么是受益者。”
熊璋进一步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若将人工智能教育异化为应试工具,让学生死记硬背算法、卷竞赛分数,将扼杀其创造力。”因此他建议,AI教育应构建全新学习生态,而非仅停留在“用AI备课”“解题辅助”等表层应用。
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同样深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科学教育需重构课程逻辑,明确“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以教学思维链创新教育专用大模型构建理念,以智能体为载体来推动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教学法引领新一代课堂教学范式创新,以STEM创新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战略支撑性选择,注重以社会情感学习促进人机和谐共生,关注算法治理确保教育技术向上向善。”李永智表示。
据了解,大会将持续到8月20日,共举办2场全体会议,17场平行会议,4场主题论坛和4场专题活动,并展出智慧教育展,颁布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发布全球智慧教育合作倡议。《智慧教育:迈向教育2050的路径》新书同期发布,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全球各地教育体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