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8:23:32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凌萌 苏建军)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的一所乡村学校教室里,短短2个月内,三年级男孩小宇的座位从第三排被挪到了讲桌旁,又从讲桌旁调到了最后一排。老师无奈地对家长说:“他自己学不进去,还影响全班。”没人注意到,这个上课总忍不住走动、和同学说话、甚至突然跑出教室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只因他患上了“学习困难”。
小宇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这些孩子的故事里,藏着一个普遍的误解: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学习掉队时,往往被贴上“不努力”“贪玩”的标签,却很少想到,这可能是他们的身体在发出“生病”的信号。
这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调皮”那么简单。当学习困难成为一种需要被正视的身心健康问题,他们该如何被看见、被呵护?近日,未来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学习困难”儿童、医生以及儿童精神医学专家,试图倾听那些被误解的心声,探寻困境背后的真相与希望。
图源网络
“我不是捣蛋鬼!” 那些被困在标签里的孩子
7岁的轩轩就读于一年级,他的活泼好动却成了父母的心病。最近,母亲张晴带着他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希望能弄清孩子“坐不住”的症结。
“课堂上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听讲,就他随心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跑出去了。”张晴对着未来网记者摇了摇头,就算让轩轩空着手坐着,他也会抠手、找东西乱涂画,根本停不下来。为此,学校老师也多次联系张晴,孩子的状态已经影响到课堂秩序,甚至建议留级重读。
在各级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某卫生室的走廊里,12岁的小豪突然发出一声“汪汪”的“学犬吠声”,候诊的其他孩子吓得躲到家长身后。即便妈妈在一旁劝阻,小豪却控制不住,胳膊还不时无意识地抖动,嘴角也跟着抽搐。
自6岁起,小豪就出现了上述多种症状。为他看诊多年的主治医师刘宏印象尤为深刻:孩子起初只是手抖,嘴角微微有些抽动,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于这些症状也只是觉得“孩子淘气”,并未当回事儿。但随着小豪的症状愈发严重,父母才察觉到不对劲。
“孩子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抽动症,进而出现的学习困难。”该卫生室主治医师向未来网记者解释道,小豪的大脑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减少、羟色胺分泌过多,引起的神经性症状。可在这之前,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故意学坏”。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磨庄卫生室执业医师孙启磊向未来网记者透露,近7年来,他接诊过近2000个存在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普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波动、过于活泼。这些孩子常被贴上“调皮”“不努力”的标签,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大脑功能发育出了障碍,自己也控制不了。
别让认知缺位成为孩子成长的隐形“绊脚石”
“学习困难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学术上的‘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拼写障碍),属于具体疾病,与大脑功能发育异常相关;也涵盖多动症、抽动症、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还涉及慢性躯体疾病、学习和教育方法不当、环境不良等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央视网报道,“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郑毅曾作为调查组负责人参与到此次调查中,经过对7.3万名6-16岁少年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分析,其中,排在前五位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分别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抽动障碍,这些疾病都会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就像人体‘发烧’,发烧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脑炎或肺炎等重症早期信号,需先找病因。同理,学习困难背后的问题多样,规范诊疗才能精准应对。”郑毅指出。
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却因对精神障碍类疾病存在认知盲区,认为“只有疯打疯闹才是精神疾病”,对多动症、抽动障碍和抑郁等问题不够重视,并充满“病耻感”,甚至讳疾忌医。
“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医生没有意识到这是‘病’。”孙启磊在基层行医11年,其所接诊过的上千份“学习困难”病例中,最让他无奈的是社会公众的认知缺失。
“家长多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表现,甚至多动症、抽动症的情况视作调皮、贪玩,简单归结为‘不是学习的料’,缺乏就诊意识;不少基层医生也存在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区分病理症状,会误判为‘精力旺盛’。”孙启磊曾接诊过一个案例:有家长见孩子服药后能安坐写作业,竟偷偷停药,认为“男孩子皮实点好”。
学校的衔接断层更让问题雪上加霜。“6-10岁是学习困难的干预黄金期,可很多老师缺乏相关知识,面对课堂上‘捣乱’的孩子,只会批评或调座位,不会提醒家长排查病理原因。等家长慌了神来求医,往往错过最佳时机。”孙启磊表示。
医学干预治疗带来转机和希望
“这些认知的盲区,让许多孩子的学习困难被忽视或误判。”郑毅强调,学习困难有可能是心理、生理或精神类疾病的表象,破解之道在普及社会认知、及时就医和规范诊疗。要在全社会加强科普,让家长、老师、医生都意识到学习障碍(困难)可能是孩子身心出现问题的信号,只有早识别、规范诊疗,才能帮孩子搬开那些“看不见的绊脚石”。
目前,针对学习困难背后的不同成因,已有药物治疗、心理辅导、行为训练、数字疗法等多种科学干预手段,为孩子们带来转机。
“我真的不是不想学习,而是身体控制不住。”今年的高考毕业生王睿仍记得高二休学的那段日子:随着高中学习压力的增强,高一阶段,她总是上课走神、记不住知识点,成绩跌至中下游,最终休学半年。根据医生建议接受药物治疗后,她逐渐适应学习节奏,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学习困难的治疗核心在于要到有资质的门诊及时就医,找准病因、因病施治。”郑毅指出,若由精神障碍(如多动症、抽动症)引起,可以通过药物去治疗,目前西药和中药都有针对此类疾病的药物可选择,常用哌甲酯、静灵口服液。特别是国内中药,静灵口服液经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效果很好,相关研究数据已发在国外(学术)期刊,被国外同行引用。此外,数字疗法(简称数字药)也为治疗增添新路径,郑毅教授牵头研究和引进的一款“数字药”已经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
除了医学干预,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至关重要。郑毅强调,普及社会认知,家长需摒弃“病耻感”,主动配合治疗,避免擅自停药;老师要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排查病因,而非简单批评。
此外,早防早治、早期干预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一环。郑毅建议,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也可参与初筛,发现异常后及时转诊至有资质的专科医院确诊;确诊后,基层医疗机构可在指导下开展后续维持治疗,缓解专科医院不够普及的诊疗压力。
(本文案例来自真实采访,小宇、轩轩、张晴、小豪、王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