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08:36:30全国少工委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南方杂志”(ID:nanfangzazhi)、“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微博@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大阱网、辽宁新闻等
近日,学校收集家长信息这一话题引发热议,学校收集了什么信息?目的是什么?
学校总是“盯着”家长职务信息
老师将学生划为11类
2021年,山西忻州原平市某小学情况统计表 将学生划为11类,其中包括“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
11月2日,原平市教育局回应,已进行处理。
针对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有教师统计学生家庭背景并划分成“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11类的情况,该市教科局 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启动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
西安一幼儿园
要求家长填写单位职务
有媒体报道,2021年9月,陕西西安某幼儿园学生入学时,班主任要求家长填写单位、职务等信息。班主任强调, 上述信息不能空着,不然学籍系统录不进去。
这条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理由很简单。很多人都产生了和家长一样的担忧:填完了单位、职务,孩子会不会被区别对待?
有媒体多次致电该幼儿园,对方一直未接听电话。当地教育局表示, 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正常情况只登记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信息。
幼儿园招生
要求提供家长工资流水
2020年7月30日,石家庄井陉县第一幼儿园在招生公告中, 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流水, 引发网友热议。有家长表示,工资系个人隐私,园方这样的要求令人反感。
对此,园方工作人员解释称, 该园主要招收县直机关、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子女,此举是为了避免家长使用虚假工作证明,占据入园名额。
7月30日下午,井陉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 暂时不会对该入园规定进行调整。
8月1日,官方微信公众号“井陉政务”发布最新回应称,井陉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处理。同时, 责成县教育局以此为警示,对全县广大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教育, 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与此同时,井陉县第一幼儿园于7月31日贴出关于入园资格审核事项的更正声明。
声明中明确: 入园资格审核不再提供“银行出具的工资流水明细”证明材料, 同时,幼儿入院报名时间推后,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家长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的
要进行登记上报
2019年4月30日,有网友发文,山西朔州一中学发布通知,要求初三年级班主任“摸清”学生家长任职情况, 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的要进行登记上报。
网曝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要求班主任统计初三学生家长任职情况。微博网友 图
微博内容很快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质疑统计家长职务信息是否有正当用途,还有人担心学校此举会让“教育变味”。
当日下午,该校党支部书记刘某回应称,4月30日上午学校接区教育局通知,要求区内各学校登记初三、高三学生家长任职情况, 预防领导干部在孩子中高考期间有作弊行为。
当天21时许,朔城区教育局也做出了回应:认为 “此行为不妥,易让学生家长及群众引起误会,将叫停这一统计工作, 以其他合理的方式规避干部为子女考试作弊的风险。”
孩子上学,该不该填家长职务
之前,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很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希望能对此行为予以禁止,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该网友希望,“在做好双减工作的前提下,促进教育公平。”就该网友反映的问题,北京市教委回复表示,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过度收集家长职务、单位乃至住房、车辆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这到底是在方便“教书育人”还是借机“辨人识人”? 有人担心,家长职务的高低、收入的多寡,会不会导致对孩子的差别对待,进而诱发暗箱操作的寻租行为;有人顾虑,成长情况的差别、环境的差异,有没有造成对孩子的刻板印象,结果传递嫌贫爱富的错误导向。毕竟,在教育层面上,这与有教无类的理念背道而驰。在法律层面上,更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
由此而言, 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张学生的信息采集表,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父母的信息普查表。要知道,家长职务与孩子教育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职务的高低与表现的优劣并不相干,更不能成为影响教学工作的场外因素。
教育部
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收入信息
“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今天,教育部的这一最新规定登上热搜,赢得大量点赞。有网友表示,对于这些信息,自己简直是“从小学一路填到大学”。还有人吐槽,现在一些学校信息收集之详细,简直让人害怕。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通知》要求:
各地要科学合理划定片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按照 “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 的目标要求,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招生片区范围。
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 单校划片, 合理稳定就学预期。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积极稳妥推进 多校划片, 并将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推进片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大体均衡。
各地要健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制度,按照材料 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 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
全面 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
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各地要全面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 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区)学生入学需求,不得跨设区的市招生。
进一步压减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
各地要健全 控辍保学 长效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尽入。
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全面 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证明。
认真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对回户籍地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妥善做好考试招生报名服务工作。
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 “阳光招生”, 加强对主要政策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解读工作,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严格落实中小学招生入学“十项严禁”规定,畅通举报申诉受理渠道,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招生行为。
各地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为更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创造条件。
教育乃国之大计、民之大事。教育公平,则堪称社会公平的基石——它既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把“公平”写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更是践行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这样的中国才是我们期望的中国。
编 辑 | 李 宣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校 对 | 魏金宇
校 审 | 雷智颖 刘婉竹
值班编委 | 曾 锐 张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