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奚志农一起拍摄野生动物是什么体验?听“自然少年团”营员来唠唠!

2025-08-12 20:02:08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 谢青)8月2日至7日,2025 “影像自然·守护未来”青少年保护自然影像推动计划“自然少年团”自然影像(乌兰布和)训练营的26名青少年营员,在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以及董磊、孙晓东等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度过了6天的自然生态摄影之旅。

他们之中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也仅有17岁,却拍摄出一批高水平的自然生态影像作品。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探寻自然世界时,有哪些摄影灵感?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图为部分营员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合影

远道而来赴一场约定:行程满满,收获颇丰

此次训练营在面向长期保护自然类别的杰出贡献群体、边防、偏远地区等方面的公益群体中也选出青少年,参与到实训活动中来。

从新疆远赴内蒙古,营员张宸睿说,“6天的内蒙古之行,像一场被风沙浸润的梦。当我背着相机踩进这片土地时,才懂得自然的叙事从不需要刻意雕琢。”

图为营员张宸睿拍摄的雨燕

在阴山褶皱处观察到嗷嗷待哺的小雨燕,于乌兰布和沙漠目睹沙蜥与沙地相融的景象;在龙游湾晨雾中与蜻蜓相遇,见证雁群掠过水面的灵动;纳林湖畔,鹈鹕、晚风与松林构成独特景致;千里山黄昏,追逐野兔、雀影……

“离开时,相机里存满了光影,心里却装下了整个自然。”张宸睿感受到,“原来最好的影像,从来不是定格在胶片上的瞬间,而是刻在心底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承诺。”

从云南昆明来到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营员杨龙舒在这片辽阔大地上有了独特感悟。手持长焦相机,她不仅领略了“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的壮阔,还捕捉到沙蜥在梭梭下的身影,感叹造物主的精妙,用快门定格自然之美与因自然绽放的笑颜。

图为营员杨龙舒在拍摄

实训期间,杨龙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日落时分,她与好友立于沙丘之巅,见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晚霞、炊烟构成美好画面。她说“虽然我离去后脚印会被黄沙掩埋,但沙漠植物的坚韧、沙蜥的生机及欢笑都被相机记录,深藏在我的心间。”

图为奚志农老师和营员们一起拍摄

穿越风沙和晨光的旅程:敬畏自然,和谐共生

6天的训练营,实训摄影课涉及到沙漠、山林、湿地、湖泊等多场景拍摄,丰富的自然场景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

初到沙漠,营员郝骏之震撼于黄沙漫天的景象,在跟随老师拍摄沙漠生态时,虽然相机镜头被沙子刮花了,但他却惊喜于捕捉到沙蜥剪影的珍贵画面,还学会用微距摄影记录沙蜥之美。

营员张书赫自幼对自然怀有向往,从蒙牛牧场拍摄的俯视视角,到乌兰布和沙漠以低视角记录生物,再到千里山以微距呈现微小生物视角,他说,“无论未来是否成为专业野生动物摄影人,此次经历带来的洞察世界能力和看待自然的方式都将让我受益终身。”

图为奚志农老师(左)和营员李天行(右)

在乌兰布和沙漠中,11岁的营员李天行和奚志农老师一起将镜头对准了一只沙蜥。两个人慢慢靠近、慢慢等待,最终收获了满意的照片。李天行说,“沙漠中的绿洲,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荒芜的地方,生命也能找到生存的方式,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收获荣耀与友谊的难忘旅程:精彩快门,独家记忆

“有这么一个超棒的机会我怎么能不激动?!”训练营开营第一天,在自我介绍时还略显腼腆的营员丁子善,此后却成为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小达人。

图为营员丁子善在拍摄

作为一个“小昆虫专家”,丁子善在沙漠中发现了独特的山地麻蜥。“我赶忙对它进行‘采访’,它却冲不见了,一看它就很内向。”回忆起训练营的难忘时刻,丁子善说,“这次不仅拍到许多此前没有见过的动植物,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

“我始终认为按下快门的时候,是为了捕捉人的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光芒。”对于摄影,营员王珺玉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沙漠中没有网络信号的时候,她觉得“那段时间仿佛变得很稠很稠,让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在山间跋涉,在沙漠里奔跑,玩幼稚的游戏。路途中的一切,沙砾,雨水,风,在我们拿起相机的一瞬间,都被雕琢锤炼。”

图为孙晓东老师(右)在指导营员王珺玉(左)拍摄

6天的训练营,让营员们学习到了摄影知识,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王珺玉说,“我在营员们身上也深刻感受到热爱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擅长的方向,他们的专注和付出让摄影的过程被赋予更加鲜明的意义。”

图为营员刘嘉俊作品。

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相处着,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喜爱都变作一次次的快门记录。来自广东潮州的刘嘉俊此次获得了特等奖“奚志农”奖,他说“之后回到潮州,我也想拿着相机,把老家好看的地方、有意思的事儿拍下来,也像在乌兰布和这样,让更多人看见自然多好玩、多重要,咱们得好好护着它!”

编辑:高富灿 作者:谢青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