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11:11:03未来网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校地合作与文化赋能实践,5月11日,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牛翠珍教授率学生团队,走进灵丘县东河南村 “童心港湾”,开展 “历史・文化・旅游” 主题科普活动。此次活动由大同大学旅游管理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与东河南村联合主办,作为首都师大 “考古与文化遗产月” 及 “挑战杯” 实践项目的延伸,以 “文旅课堂” 形式为乡村留守儿童打开家乡文化的窗口。
沉浸式课堂解锁家乡文化密码
活动中,大同大学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卢锦阳、白晋旭化身 “文化小讲师”,带来 “时光机冒险队 解锁历史魔法书”“千年古邑——灵丘的历史与文旅探索” 两场趣味课程。卢锦阳以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文化符号为切入点,结合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通过一段 “刀起面飞” 的大同老字号面馆师傅削面视频和非遗传承人带孙子剪窗花的日常影像,让抽象的非遗技艺化作 “爷爷围裙上的面汤”“奶奶膝头的纸屑”。“当我问悬空寺不用钉子的奥秘,有孩子喊‘像我爷爷说的,灵丘人就是敢想敢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化传承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把古迹讲成他们身边的‘家乡事儿’。” 卢锦阳在课后分享时感慨,视频的意义不在于展示技艺,而在于让孩子发现非遗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白晋旭则关注到课堂上学生的年龄跨度——从幼儿园到初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印象深刻:“有的孩子积极抢答,有的安静聆听,但最后就连害羞的孩子也主动互动,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收获。” 他通过图文课件和互动问答,带领孩子们探索灵丘的红色记忆与文旅资源,鼓励大家成为 “家乡文化小代言人”。首都师范大学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观摩,两地学子跨越空间共赴文化之约。
“原来我们灵丘的手工花灯有这么久的历史!” 五年级学生乐乐兴奋地说。
跨校协同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
活动期间,东河南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升带领师生参观县级非遗手工工艺灯车间与乡村数字治理系统。在非遗车间中,传承百年的手工花灯技艺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实践,让师生们深切感受传统工艺的创新生命力;数字治理系统展示区,数据平台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优化民生服务的生动案例,展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此次合作是校地资源互补的有益尝试。” 牛翠珍教授介绍,她本人长期致力于旅游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曾参与《大同市旅游条例》修订及多项地方标准制定,此次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既是落实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教育理念,也为乡村文化资源活化提供专业支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相关负责人通过线上连线指出,跨校协作打破地域界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教育振兴搭建了共享平台。
播撒文化种子 共绘振兴蓝图
此次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种下热爱家乡的文化种子,更探索出 “高校智力支撑+乡村实践场景” 的振兴模式。
正如牛翠珍教授所说:“文旅赋能乡村,关键是让文化‘活’在孩子心中,让传统照进现实。” 这场跨越校际、连接城乡的文化实践,正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 “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