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晋中信息学院学子赴平型关重走革命路赓续红色魂

2025-07-09 14:07:39未来网

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之际,灵丘县团委协调各方资源协助晋中信息学院“达灵”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以“四个一”实践方案,即“一场宣誓、一次参观、一堂微课、一份感悟”系统开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追寻那段在民族存亡关头,由悲愤点燃、用胜利书写的壮丽篇章。

踏115阶台阶,回望平型关烽火荣光

蒙蒙细雨笼罩着平型关,为这片红色热土更添庄严肃穆。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实践团师生庄严列队,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言,铿锵有力的誓言穿透雨露,与先辈的战斗精神隔空呼应。师生沿着115级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进历史的年轮——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此浴血奋战,用一场载入史册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些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台阶,不仅连接着将帅广场与纪念馆主楼,更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实践团成员在攀登中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信念与力量。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沉浸式研学中,实践团以“场景还原+史料研读”的方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教育之旅。队员们依次走进四个主题展厅和两个特色展馆,每到一处都深度参与、用心感悟,通过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体验,实践团不仅深刻体会到战役的艰险与先辈的坚韧,更将“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平型关精神内化于心。这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经典战役,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走进大同市唯一红军小学,触摸红色教育的温度

在结束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研学后,“达灵”乡村振兴促进团专程前往大同市唯一一所红军小学——灵丘县平型关红军小学开展教育调研。这所毗邻平型关战役遗址的特色学校,以其创新的红色育人体系成为实践团重点调研对象。

步入校园,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立即映入眼帘,励志标语“托起明天的太阳”与“立德树人 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理念呼应;吴邦国同志2013年亲笔题写的“红军小学”石碑,无声诉说着学校的红色传承使命。在特色打造的红色影院内,教导主任王金明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展陈,向实践团系统介绍了学校“红色基因+现代教育”的创新实践。

通过让英雄故事融入课堂,让爱国情怀浸润童心。既彰显着学校以红色精神铸魂育人的成果,更传递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信念: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更要让他们成为扛得起民族未来的“小红军”。这份精神早已化作校园里的春风,让“爱国、勇敢、团结、奋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践团后续开展乡村教育帮扶提供了宝贵参考。

结束红色文化研学之旅,“达灵”乡村振兴促进团将带着平型关精神的深刻感悟,接下来将针对东河南村“童心港湾”——为留守儿童打造的温暖港湾开展特色课程。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为指引,用爱心与智慧为乡村儿童点亮理想之光。

学生感悟:

踏入平型关,雾气细雨中的纪念馆满是厚重。先辈以热血筑牢胜利根基,震撼直击心底。而后在红军小学,看到红色教育滋养童心,深知传承的力量。作为学生,我们该铭记历史,把“爱国、勇敢”融入日常,用青春续写报国华章,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晋中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白燕书院 焦宇婷

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15阶台阶、各场馆史料,让我触摸到先辈浴血奋战的温度。灵丘县平型关红军小学里,红色教育的深耕更令我触动。从平型关精神传承,到校园里“小红军”的培育,我懂得红色基因是要代代续燃的火种。身为学生,我要将这份精神融入学习,以青春接力,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闪光。

——晋中信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青藤书院 禹志强

( 供稿:晋中信息学院三达书院  摄影:焦宇婷 王珂玮)

编辑:耿玥 作者:
版权所有: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