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15:59:36未来网
翻开《盘中餐》,水墨晕染的元阳梯田间,稻浪像会呼吸的金绸子起伏。看着绘本里“浸泡稻种”“水田插秧”的画面,我忽然想起七岁那年,在乡下爷爷家割稻打稻的日子,那些沾着泥星子的记忆,突然变得格外鲜亮。
那时候,我的爷爷还活着。他是一名优秀的老党员,是村里有名勤快、肯吃苦的人。
记得那时的秋天,田埂边的狗尾巴草都泛着金。爷爷扛着镰刀带我下田,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脑袋。“镰刀要贴紧稻秆,手腕带点劲。”爷爷的话刚落,我就急着伸手,结果镰刀“咬”得太浅,稻秆晃了晃又立起来,逗得爷爷笑:“小皮猴,庄稼可是慢性子。”我学着半蹲身子,稻叶划过手臂,痒得人直咧嘴,可握住稻把的手不敢松——原来稻秆看着软,割起来竟要这么大劲儿。
打稻的木桶摆在田中央,像只敦实的棕褐色怪兽。爷爷把割好的稻束往桶边摔,“砰砰”声震得我手心发麻,金黄的谷粒蹦进桶里,像撒了一地星星。我抢着试,稻束却总往边上滑,谷粒溅得我脸上、脖子里都是,惹来爷爷打趣:“咱们洋洋,变成‘小谷人’啦!”那天傍晚,我抱着装谷的竹篓回家,篓底的谷粒硌着腰,却比任何玩具都珍贵。
读《盘中餐》时,看到绘本里“雨水浸种、清明插秧”的节气轨迹,突然懂了爷爷常说的“种田看节气,就像唱歌看节拍”。祖先把农事藏进二十四节气,原来每粒米都踩着日月的鼓点长大。就像李绅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前背这首诗,只觉得字顺嘴,如今才懂,这“一粒”到“万颗”,是雨水泡软的种、惊雷唤醒的土,是农人在大暑天弯腰的汗,是霜降前抢收的忙。再看绘本里元阳梯田的稻,从嫩绿到金黄,竟藏着这么多光阴的故事。
如今,我在城里长大,吃着超市里锃亮的大米,刷着手机里“丰收”的视频,却没见过稻穗低头的谦卑。那次割稻,我被晒得脖子脱皮,才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课本里的标语,是太阳烙在背上的印,是泥水浸过的指甲缝,是手掌磨出的红泡。《盘中餐》里的稻,从梯田到餐桌,走得比我们想象中远得多——它走过二十四节气,走过农人的汗水,才终于变成我们碗里的香。
原来,《盘中餐》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珍惜粮食”的道理,更是让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小树苗,把根往土地里扎得深一点——哪怕没下过田,也该知道,碗里的香,藏着整个秋天的太阳。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四(3)班 叶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