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排排坐到中学时结伴出行,
我们似乎总被提醒:
不合群仿佛就是“异类”。
可偏偏有人独来独往,
却照样长成参天大树。
合群,究竟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还是抹杀个性的牢笼?
本期“思辨场”栏目
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深思的答案……
拆题解构,正反开杠
北京中学
一分校
VS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朝阳学校
正方:北京中学一分校辩论队
观点:合群是成长的必修课。
金句:脱离群体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学习支撑。

我方认为,合群是成长的必修课。狼孩的案例证明了脱离人类群体,一个人连行走、语言等基本能力都无法获得,这说明人的核心能力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个体认知发展依赖于“更有能力的他人”的指导,脱离群体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学习支撑。
反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辩论队
观点:合群不是成长的必修课。
金句:合群不是成长的唯一路径。

我方坚定地认为,合群并非成长的必修课。在群体之中,人们常常为了迎合他人融入集体,而放弃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爱好。长此以往,内心的真实需求被忽视,不良情绪便会悄然滋生。
另外,不合群绝非失败,许多人在独处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合群从来不是成长的唯一路径,唯有找到自身真正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抬杠”时间,高能来袭

我们班里有一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只热衷于研究辩论。他没有融入学校这个大群体,而是依据兴趣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反而更加快乐。这就说明不合群也可以绽放光彩。
刘易青(反方)
他没有融入学校这个大群体,而是选择融入辩论的小群体,这其实是合群的表现。

冷天晴(正方)

他连班级这个主要群体都无法融入,怎么能说他掌握了合群的技能呢?这分明就是不合群的体现。
刘易青(反方)
合群本来就不是要迎合所有群体,能够找准适合自己的群体并融入其中,这同样是合群的体现。

徐梓菡(正方)

这要看他的目的。如果他是为了坚持自我而特意去寻找一个与周围人不同的群体,也就是为了不融入当前群体而选择进入另一个群体,这也应该算作不合群。
李婉宁(反方)
教练茶话会
黄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当合群变成道德绑架的工具,我们更需要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倡导的那样:“个人的精神要独立于物质世界,追求一种在自然中寻求真理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魏鹏飞(北京中学一分校)
合群是一种高级的生存策略。在知识爆炸的当下,任何领域的突破都依赖团队协作。就像我们打辩论赛,各个辩手相互支持、共同协作,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中学生》(青春校园)
2025年第10期“思辨场”栏目!
亲爱的同学们,
对于这个辩题,
你更赞成哪一方的观点?
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初审:王慧娟
复审:刘 祎
终审:恩 明
排版:段恒敏

编辑:耿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