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红军过茫茫草地时,一个小战士不慎陷入沼泽。毛泽东同志正巧路过,他一把拉起小战士,对大家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8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到底有多难?“长征精神”主题文章应该怎么写?这“钢铁”到底是什么呢?
今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视角,带你读懂长征。
01
语文里的长征
第一站,让我们先从豪迈的诗词里,寻找答案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节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节选)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其中有许多写作技巧可以借鉴——
对比夸张:巨大的山脉如“细浪”“泥 丸”,“今日长缨在手”,尽显英勇气概。
乐观基调:“从头越”“只等闲”,展现革命乐观主义。
第二站,我们再从故事中汲取力量,看一看“钢铁”指的到底是什么。
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从怀里掏出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在那个缺衣少粮、风雨交加的夜晚,火柴就是生命,就是希望。
金色鱼钩
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把鱼汤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喝,自己却吃剩下的草根和鱼骨。小战士发现后,老班长说:“我是党员,应该照顾你们。”最后,老班长牺牲在草地上,那个鱼钩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半条皮带
1936年,14岁小战士周国才所在的班断粮了。他们把皮带煮着吃,最后只剩下半条。 “同志们,我们把这半条战利品留着带回延安吧!”然而,战友们相继牺牲,只有周国才抵达延安。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长征记”三个字,用红绸子包裹起来,纪念那些永远走不出草地的战友。
写作提示:写“长征精神”不要空喊口号,一根火柴、一个鱼钩、半条皮带,都是 “长征精神”的载体。这“钢铁”,就是革命将士的理想和信念。
02
数字里的长征
当我们说长征“难”时,到底有多难?数字最有说服力。
行程之长: 12500千米≈北京到乌鲁木齐往返4次
历时730天≈两年时间,风雨兼程
征途之险: 翻越40余座大山(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
跨过24条大河(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水急滩险)
经历380余次战斗(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场战斗)
穿越14个省份(从丘陵到高原,地理环境巨变)
牺牲之重: 出发86000人→到达不满8000人
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写作提示:将陌生的数据转化为熟悉的场景,可增强代入感;用对比突出震撼效果,会让数字更有冲击力。
03
新时代长征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南仁东——矢志追逐中国“天眼”
从选址到建成,22年坚守,最终让中国拥有了 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王继才—— “一朝上岛、一生为国”
守岛32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写作提示:可着重描写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或新时代的榜样先锋对“长征精神”的传承。
知识卡片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用写作工具包
开头三板斧
①场景代入式
②引用名言式
③数据罗列式
12500千米、730天、86000人出发——这串数字背后,是一段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征程。
主体结构建议
结构一:以小见大式
选取一个典型故事(如金色鱼钩)
详细描写过程(细节刻画)
分析精神内涵(以小见大)
升华到新时代(跨时空对话)
结构二:今昔对照(对比式)
89年前的红军长征(历史回顾)
今天的“新长征”(现实案例)
不变的“长征精神”(精神内核)
我们的使命(青年担当)
结尾三方式
①呼应式
②升华式
③追问式
作文导写
读懂“长征精神”,抓取坚持、信念等重要线索,将“长征精神”与现实挑战相联系,才能写出深度。
主讲人:北京市朝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申军娟
来源:内容刊发于《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少年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耿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