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孩子触屏时间激增
不少家长反映
一些动画短剧
低俗化、暴力化倾向明显
自去年以来
动画短剧异军突起
其中不少“霸总”“重生”等“爽感”剧本
甚至还暗含色情、暗黑等内容
此类短剧采用动画包装
极易进入未成年人视野
带来不良影响
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粗制滥造
多改编自微短剧或网络小说
“一开始以为在看动画片,
结果听到‘圆房’‘宠幸’之类的词。”
一名5岁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反映
暑期孩子在家“刷视频”时间增加
她发现孩子刷到了一些看似是动画片
但内容非常“成人化”的视频
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发现
一些动画短剧暗含“擦边”等内容
语言低俗
诸如“一妻多夫”的设定
正是动画短剧题材选取的代表
据观察
动画短剧题材多追求新鲜刺激
“重生复仇”“人兽恋爱”等设定
屡见不鲜
不少故事推进中常刻意制造冲突
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较高的动漫短剧中
包含大量突出
成人身体特征的“擦边”画面
以及色情隐喻
低俗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剧情对白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动画短剧暗含
校园霸凌、暗黑、恐怖等倾向
算法围猎
以“类儿童内容”进入推荐池
多项数据显示
青少年群体是微短剧的重要用户
近年来,为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各平台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不良微短剧进行下架
多位受访专家提示
动画短剧披着动画外衣
极易被未成年人“捕捉”
尽管多数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
但一些家长反映
因为界面内容太单调
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有限
令人担忧的是
即便启用该模式
部分动画短剧仍借助
“类儿童内容”标签
进入算法推荐池
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英指出
一些短剧团队本来就以
“沉迷机制”为导向设计内容
节奏快、反转多,依赖悬念与
连载制造持续刺激
“这种快感结构容易诱发心理依赖,
孩子若接触此类内容,
往往停不下来,
极易陷入被动接受、
缺乏思辨的沉浸状态。”
别让“有毒”的动画短剧
污染孩子心灵
青少年正处于
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微短剧市场也正处于
精品化和价值引领的转型期
若纵容这种极易侵蚀儿童的情感生态与
认知方式的“变种邪典”发展下去
危害恐不可估量
“文明北京”温馨提示
刹住这股歪风,刻不容缓!
一方面
监管层面须构建
更精准的分级分类体系
并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另一方面
作为传播主渠道
平台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
作为第一道“防火墙”
家长更应主动
提升媒介素养和数字监护能力
应成为孩子最强有力的保护屏障
让孩子远离“有毒”的动画短剧
家校应协同发力
为孩子构筑“防护网”
唯有监管利剑高悬
平台恪守底线
家校同心守护
方能还孩子一个
文明、健康、清朗的成长空间
作者: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