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就像是支流的支流一样,从未被重视,也从未被看到。幸好,在呼兰河畔的呼兰城里,在这片广袤而又神秘的黑土地上,诞生了萧红这样一位天才的作家。在她的笔下,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的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里普通的但又带着一点绮丽色彩的故事。
那时的呼兰河畔,寒冷是它的底色,落后是它的基调,闭塞是它永恒的主题。在这寒冷、落后而又闭塞的地方。生活变得格外绝望。那时的人们尽管头顶上也有一轮太阳,但那太阳就仿佛冰箱里的灯,根本照不暖这冰封的土地。当风呼啸着从呼兰河上吹过,它吹来了漫天的雪花,吹冻了清澈的河水,也吹麻木了呼兰河畔人们的灵魂。
这里的人们开始习惯用看客的姿态,麻木地着注视着生活中的一切苦难,甚至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消解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戏谑。而这小说中的大多故事,又都是萧红年少时的亲身经历,也是近代以来呼兰人民,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人民的共同的哀歌。
我们从萧红的笔触下能体会到她对呼兰这座城市的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恨。她爱这座城市的一花一草一木,爱这个城市里面每一个哪怕是灵魂上已经呈现畸形的人。但萧红也对这里的人有深深的恨,恨他们的安于现状,恨他们的不敢抗争,恨他们的被禁锢时的无谓和麻木,更恨一旦有人想展开羽翼鸢飞戾天时,他们立刻化身为一把剪刀,剪碎其他人梦想的残忍和愚昧。
金秋九月,当我跟随研学团缓步走在萧红故居时,萧红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活泼天真,开朗可爱却被妖魔一样的环境吞噬掉的小团圆媳妇儿;身份卑微,爱吹牛皮,常常被孩子们嘲笑,却有属于自己一方世界的有二伯;呼兰河畔不多的人间清醒,有自己的想法,能坚持自己主张的冯歪嘴子;更有带给萧红一辈子温馨回忆的,把掉进井里淹死的小猪,小鸭子打捞上来,裹上泥巴烤熟了给她吃的祖父……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立体丰满的人物无比真实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那片地域,我们的父辈祖辈曾这样无声无息地,不被人注视的活过,这是独属于呼兰河的百年孤独。此时,不由得想起茅盾先生对这部书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当我走出萧红故居,回首今天的湛蓝天空下的呼兰城,看着眼中闪烁的灵动的光,脸上充满幸福微笑的人们,不由感慨“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也许,今天需要有人为换了人间的呼兰河再写一篇新的《呼兰河传》吧!
作者: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 七年一班 鞠炎辰
指导教师:窦月霞
编辑:高富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