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今年7月7日,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深情地说:“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抗战精神如同不灭的星火,照亮亿万少年儿童成长之路。即日起,中国少年报·未来网以“我家的抗战先辈”为主题,推出全媒体报道,邀请抗战英烈、英模等的后代来讲述、追忆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迹,引领广大少年儿童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争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军民广为传颂着一支歌谣:“冀中抗日战鼓响,报子营出了个李大娘。李大娘热心肠,爱护子弟兵名声扬。”歌谣中的李大娘就是被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称号的李杏阁奶奶。在抗日战争时期,李杏阁奶奶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掩护和护理了73名轻重伤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近日,中国少年报·未来网“我家的抗战前辈”报道组奔赴河北省安平县采访,和李杏阁奶奶的孙子刘玉军一起缅怀了奶奶光荣事迹。
李杏阁奶奶被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称号
家里住进了八路军重伤员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揭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很大胜利。在这期间,广大的根据地内涌现了许多支前、拥军模范,群众自发地帮助八路军战士作战、传递情报、救护伤病员,冀中军区的李杏阁奶奶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奶奶是17岁时由临县祁州(今称安国市)南章令村嫁到我们安平县报子营村,在她生下第三个孩子后,爷爷因病去世,留下奶奶和三个孩子,四人艰辛度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冀中军区、行署相继在安平成立,并在冀中区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政策,奶奶家的生活有了改善,她从心里感激共产党、八路军,便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妇女救国联合会。
五一大扫荡后,日本鬼子和伪军、汉奸活动更加疯狂,强行推行保甲连坐制,进行所谓的“强化治安”,抗日武装和党员干部在战斗中损失惨重,情况十分紧急,懂医术的奶奶便在当时报子营村党支部书记刘长友、村长王福田的安排下,担负起照顾八路军游击队伤病员的任务,家中也成为了村里的“堡垒户”。
李杏阁奶奶正在给伤员喂饭
回到家中,奶奶便带着我父亲和他三姊妹将屋里屋外打扫了一遍,被褥也拆洗干净,并告诫他们对八路军伤员到家养伤的事情要保密!
为了敌人来时方便转移八路军伤员,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奶奶将屋里火炕和院里的菜窖通过地道的方式连接起来,并把晒得干净热乎的芦苇草铺在里面。奶奶还特意回了趟娘家,通过娘家人置办了一些中草药。听姑姑刘敬彩说,当天夜里家里就来了一个五区游击小队的重伤员,叫刘建国,身上一共有12处伤口,到家时浑身血肉模糊,血水和衣服已经冻在一起了,当时,叔叔在外屋抱柴烧水,里屋我父亲刘辉增端着热水,姑姑端着油灯,奶奶一点一点将伤员从头到脚擦拭干净。一家人忙碌了整整一个晚上,奶奶用盐水帮伤员擦拭伤口时,伤员疼得浑身抽搐,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
刘建国养伤期间,因伤势过重,大小便失禁,奶奶每天都会给他擦洗干净。
为掩护伤员奶奶被鬼子刺伤
随着伤员和医生的增加,家里原来的地洞住不下了。奶奶又在屋里、猪圈里、菜窖等隐蔽地方挖了新洞供伤员隐蔽和疗养。
李杏阁奶奶和孩子们一起救护八路军重伤员
奶奶每天为伤员烧水做饭、擦洗伤口、换药、洗绷带、洗衣服,常常忙到深夜才睡。由于伤员多,人手少,一时照顾不到,有的伤员大便拉在褥子上,抹在被子上,她从不嫌脏,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用温水把伤员的身体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沾满粪便的被子及衣服一件一件洗净晾干。有一次,她端着屎尿盆从洞内向上爬,女儿在洞口接,因人小力薄未接稳,又掉下洞内,泼了她浑身屎尿,她悄悄换了衣服,洗了手脸就又去护理伤员。相处中,奶奶与伤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伤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娘”。
此外,奶奶还非常注意安全保护工作,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帮助医务人员收拾药械,疏散伤员,隐蔽洞口。有一次在叛徒的带领下,鬼子到报子营村扫荡,两个日本鬼子进了奶奶家的院子,嗅到了药味,便把奶奶叫到门口问:“八路军的有!”她摇了摇头说:“没有!是乡亲们病了来家抓的药。”两个日本兵发怒了,用枪托砸向奶奶,但她仍说没有,鬼子便用刺刀照着她前胸刺去,奶奶一歪身子,刺刀刺在了奶奶的左肩上。在这生死关头,日军发出急促信号,两个日本兵便溜走了,奶奶才幸免了一场灾难。
奶奶收到毛主席的接见
李杏阁照顾的伤员轻者住三四十天,重者住四百多个昼夜,不管伤势轻重都直到痊愈才离开。奶奶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换来鸡蛋,给伤员做汤喝。后来粮食也不够了,她索性把自己仅有的两只老母鸡杀掉,煮熟给伤员吃。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她亲自掩护和护理的轻重伤员达73名。
1944年11月,冀中军区党委书记、政委林铁,副政委李志民到报子营村慰问我的奶奶,并授予我奶奶李杏阁‘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同年我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11月12日至14日,安平县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代表大会,我奶奶作为498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大会。大会报到当天,在安平县招待所门口,奶奶刚进招待所就被一个壮实的小伙子拦住,他深情地望着奶奶,眼中闪动着泪水,深情地喊了我奶奶一声“娘!”。奶奶当时以为小伙子认错人了,经过小伙子的解释,才辨认出小伙子就是住在家里的重伤员刘建国。在我家里养伤时,刘建国才15岁,在家里住了一年多才痊愈。这次见到奶奶时,他已是他们村的民兵连长。当奶奶认出是刘建国时,赶紧扶起跪在地上的刘建国,颤颤巍巍地抓住刘建国变形的双手心疼得不得了,“母子”俩相互说起了暖心话。
1945年春,我奶奶参加了在(河北省)阜平县举行晋察冀边区群英会,被选为“拥军模范”。1950年9月底,我奶奶由北京组织推荐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即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我奶奶在这次大会上不但收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还在国庆日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本文图片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提供。特别感谢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和安平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苏建军
作者:苏建军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