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学习 >> 红色故事我来讲

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7)|东北密林里的少年铁血队

2025-08-26 20:27:43
来源:中国辅导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抗战岁月中,广大少年儿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 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组织,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儿童组织的工作。除抗日根据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样是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战时期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开设《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专栏,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儿童团和少年儿童,通过提供相关历史资料、经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传承,帮助少先队辅导员更好地给少年儿童讲好抗战历史和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州省委派出许多干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并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很快,以工人、农民、爱国知识青年为骨干的武装抗日队伍建立起来,统称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初根据党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

抗联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斗争,牵制了大批敌人入关作战,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回顾

东北密林里的少年铁血队

在抗日联军的不少部队里,都曾有少年武装队伍,还有一支少年铁血队。那是1938年初,抗联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吉林省辑安县附近建立的。

少年铁血队共有56名战士,最小的只有十一二岁,指导员王传盛只有十六七岁。少年铁血队就建在抗联一路军的司令部里,每人都有一支小马枪和上百发子弹,装备和所有抗联战士一样齐备。杨靖宇给少年铁血队的任务是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政治和文化,准备继承革命的事业。他时刻都关怀着队员的成长,参加队员的学习讨论,教他们练武、擦枪。

抗联小战士在进行刻苦训练

1938年冬,敌人加紧对抗联的追剿。司令部决定走出密营,打几次大仗。杨靖宇决定把铁血队送到敌人还未注意的抚松县一带。一是为铁血队的安全,同时让铁血队独立生活一段时间,以利于少年成长。铁血队到达抚松县东北部山区的第一件事,是在杨靖宇派去的老游击队员毕大爷的帮助下,建起密营。

铁血队离开司令部两个多月,队员还没吃过一顿像样的菜。几个干部和毕大爷商量半天,想到山外鬼子木场里有几条拉车的黄牛,决定派人去杀牛,弄些牛肉回来过年。不料,就在队员为有牛肉过年而高兴时,哨兵跑回来报告:山外来了讨伐队,说话的工夫传来了枪声。指导员当机立断,组织一个班去山口阻击,其余人马上向山里撤退。铁血队却不得不离开自己亲手建起的密营,沿着柱河向长白山里转移。

铁血队没停脚地走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傍晚,刚在一处山岩下休息,就发现追来的敌人,队员都吵着要打,队长、指导员也和毕大爷商量着:离开司令部时,杨司令嘱咐过,要保存力量,不许打仗。可现在暴露了,还怎么保存呀。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对转移反倒有好处。他们分析了形势,很快确定主意:打!

恰巧,队伍处在一条河道转弯处,队员绕过河道,爬上山坡,正好面对追来的敌人。队员紧握钢枪,一直等到敌人靠近山岩,才响起枪声。转弯的路口被铁血队卡住,山岩又陡又滑,敌人很难攻上来,天已见黑,铁血队撤下山坡,钻进林子。

但凭着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敌人仍会找到铁血队去向,在离开一条小路时,队长传来命令:把鞋子都倒过来穿。这样,队伍本来是向东走去,留下的脚印却是向西走了,铁血队凭着自己的机智,甩掉敌人,在零下48°C的长白山里,搭起临时帐篷,准备休息几天再说。可是,就在第三天晚上,哨兵小徐跑回来报告:山后来了大队的敌人。几个干部和毕大爷仔细分析了敌情,认为必须马上转移。于是他们连夜集合队伍,悄悄撤走了。

现在该往哪儿走?离杨司令约定来接的日子还长,粮食眼看就吃光了,下一步该怎么办?指导员王传盛正盘算着,脚下突然滚来一块小石头,接着前面就轻轻站起几个人来。小王正要掏枪,却听到低沉的喊声:“小王!”交通员老沙头来了,两个人紧紧抱在了一起。

原来敌人知道杨靖宇最爱孩子,所以他们发现铁血队踪迹后,觉得他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就调来重兵搜捕。杨靖宇知道后,怕铁血队吃亏,特意派老沙头和几名战士来接他们。

铁血队终于回到杨靖宇身边。他们跟着司令部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1939年春天,在杨靖宇的安排下,他们还单独打了一仗,成功袭击了木绮河伪警察署,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战斗结束后,杨靖宇亲自发给他们一挺轻机枪,满足了他们向往已久的愿望。当大个子孙宝祥接过机枪时,杨靖宇问铁血队还需要什么?铁血队队员齐声回答:“我们要战斗!”

少年铁血队在杨靖宇将军的亲自培养下,得到迅速成长。1939年冬天,由于敌人的疯狂围剿,抗联斗争到了十分艰苦的地步,部队不得不分散活动,许多队员在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少年铁血队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还流传着,鼓舞人们奋勇向前。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话》)

星火代代传

近年来,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高度重视青少年党史教育,积极探索新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讲好吉林红色故事。

红色绘本

推出红色故事系列绘本《革命挥旗帜——杨靖宇》《抗联做先锋——少年营》《列车守信仰——张锦春》,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吉林地区早期革命和东北抗联等的红色故事,为青少年生动再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

红色组画

《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百米组画是继《人民英雄杨靖宇》百米组画后,经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参与策划、指导并提供史料素材,由著名画家赵明仁及其团队历时一年时间创作完成,是党史工作者“第四支队伍”生动实践的结果。

组画全长146米,高2米,共由35幅组成,以东北抗联少年铁血队为原型,通过展示其成立背景和斗争过程,再现东北抗联“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伟大精神。

《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百米组画局部

目前,在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推动下,长春市委教育工委、长春市教育局以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为切入点,推进“东北抗联铁血少年”事迹宣传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教育引导全市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强调,要“深植红色基因的种子”。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正是最生动的教材,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以此为纽带,用“童言童语”给少先队员讲好党史、讲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