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艘10万吨级养鱼工船,首次见到它的人都会惊呼:“比航母还大!”带着鱼苗,它向远海出发了,游弋、放牧、逐浪追天。大船满载归来,来自这艘养鱼船的首批大黄鱼上市了,吃到的人都啧啧称奇。
没错,它就是有着移动的“海洋牧场”之称的全球首艘智慧渔业养殖船——国信1号。
那么,国信1号长什么样子,有何特别之处,它又是如何进行鱼类养殖的呢?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蓝色海洋中的“巨无霸”
国信1号是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它的船体总长249.9米,型宽45米,型深21.5米,载重量约10万吨,排水量近13万吨,设计最高航速10节,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等多项国内外纪录。
国信1号内部还设有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8万多立方米。排水量13万吨是什么概念呢?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的满载排水量是8万多吨。作为我国深海养殖的“大国重器”,国信1号堪称“渔业养殖航母”。
首创“船载舱养”
养殖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养殖。国信1号以“船载舱养”的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的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700吨。要知道,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捞量是1500吨,国信1号生产的鱼可以超过两个查干湖冬捕的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鱼仓。
国信1号使用“舰载舱养”模式
那么,什么是“船载舱养”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起捕、加工、运输,鱼生长的全周期都在船上,相当于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可以说,船开到哪里,哪里就是渔场。
为什么要在船上养鱼?
我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水产品是人类获得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海水养殖更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什么要在船上养鱼?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约四成,但传统的海水养殖都在近海,远洋渔业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近海网箱养鱼
过去,渔民在近海拉起一排排网箱,通过人工投喂饵料来加快养殖鱼类的生长。但投喂的饵料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海水中,造成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有了国信1号这座“海洋牧场”,渔民可以将鱼儿带向深远海海域,还可以到处航行。
养殖工船
这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水质污染问题解决了。其次,如果遭遇台风等极端灾害,国信1号可以提前根据灾害预报,先行撤离,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让鱼儿在更加适宜的水域里生长,并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选择水温、洋流、气候等最合适的海域,让鱼儿始终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从而快速、健康地成长。可以说,国信1号能够解决以前深海养鱼存在的各种问题。
知识链接
养殖舱如何换水?
大黄鱼的整个生长周期都是在这艘船上度过的,想要养出品相好的大黄鱼,水质是关键。国信1号的15个养殖舱与外界海水并非自由连通,而是在首尾各设置了两个泵舱,通过15台海水泵,将海水源源不断抽取并注入养殖舱中,舱内的水通过底部排水管道完成水体交换,全天最多可实现16次换水。
养殖水舱的驱鱼漩涡
另外,水体循环系统还采用多角度进水,使水流在养殖舱内形成旋转流态,促进鱼儿游动,使鱼儿不做“懒惰鱼”,快乐嬉戏、茁壮成长,拥有强健的“体格”。和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大黄鱼相比,深海养殖大黄鱼口感更接近野生。
首批起捕的大黄鱼
孤勇者的探索先行
虽然水产养殖技术和船舶技术都已经发展多年,深远海“船载舱养”却仍然是待拓荒的新兴领域。国信1号的核心技术——“船载舱养”模式,属于国际首创。在此前,从来没有人在船上全周期养鱼。“船载舱养”是否可行?如何为鱼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首先来看动力系统。国信1号体量堪比两艘辽宁舰,动力系统方面,不仅需要满足轮船的动力需求,更要考虑不同养殖模式下全船动力的稳定供应。为此,科研人员为船配备了包括主发电机组、电力推进系统等在内的动力系统。
其次,国信1号的养殖对象以大黄鱼为主,而大黄鱼对养殖环境的静音要求较高。大黄鱼的耳中有耳石,自古以来,我国渔民就有追赶鱼汛,在船上敲击作响捕捉大黄鱼的习俗。从科学上讲,大黄鱼是应激反应相对强烈的养殖鱼种,因此,对噪声的抑制成为科技攻关的要点。针对工船上可能会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科研人员采用主动减振措施,有效控制了全船的振动和噪声水平。
智慧“大脑”智慧养鱼
国信一号有先进的船岸一体化系统
国信1号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如何精准定位并操控它作业呢?这座“海洋牧场”拥有智慧的“大脑”——先进的船岸一体化系统和智能养殖系统。
船岸一体化系统包括卫星通信接收系统、4G通信系统、船舶状态监视系统等,操作人员在岸上就能有条不紊地对国信1号进行远程监控。
国信1号的基本结构
智能养殖系统则可以完成鱼苗入舱、饲料投喂、聚集捕鱼、水质调控、冷藏加工等的自动化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
未来可期
国信1号的首站目的地是700海里外的福建宁德外海海域。在这里,首船鱼苗入舱,一艘大船满怀“向海洋要食物”的坚定决心,开启了“游弋之旅”。
游弋了整整一个夏季,在秋天到来的时候,收获也如约而至。2023年9月,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首批起捕的大黄鱼约65吨,实现活鱼现捕、锁鲜冷链运输,第一时间到达百姓的餐桌。
有了第一艘船的经验积累,现在后续养殖工船的研制也已经开始了。目前全国有6艘养殖工船在建,除了养大黄鱼之外,未来还会养殖三文鱼、石斑鱼等深海鱼,深海将会出现更多更大的“海上粮仓”。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