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年代:唐
尺寸:直径12.8厘米,链长24.5厘米;
重547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天气渐冷
古人是如何御寒过冬的?
白居易的诗中写道:
“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大唐冬日“暖手宝”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01 这里的“繁花”,一眼千年
《旧唐书》记载:
“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杨贵妃遗体被寻到时
发现肌肤已腐烂
唯有香囊保存较为完整
专家推测
杨贵妃当时佩戴的不是丝质香囊
而是金银打造的熏香器
为何如此推测?
这件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便能很好印证

《物账碑》上明确记载其为“香囊”
(注释:《物账碑》出土前,类似出土文物曾命名为熏球。)

《物账碑》上的“香囊二枚”, 法门寺地宫出土
香囊上,“繁花”似锦
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
部分纹饰鎏金
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蛾纹团花
因而得名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
钩状的活扣可以控制香囊的开合
下半球体中设置了两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
称为持平环
在最内层的金属环轴心线上
安置了半圆小碗,用于盛放香料
球冠有圆钮,接了一条U形长链
链端套有钩环,链下端有莲蕾状饰物

这件香囊是迄今国内发现的
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
由唐懿宗供奉于法门寺地宫
02 大唐冬日“暖手宝”,闻见盛唐
如此精美的香囊怎么使用呢?
打开后
把点燃的香料放置在半圆小碗中
合上香囊
香气就从镂空处袅袅散出
大香囊悬挂于室内或车中,或手捧
小香囊可以随身携带
不仅能熏香,还可以取暖

想象一下
冬日里,唐人手捧香囊
香气缓缓从镂空纹饰中溢出
既暖手又馨香
可谓当时的大唐冬日“暖手宝”

此外,使用香囊
在唐代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文人雅士
都对熏香情有独钟
《太平广记》记载,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乘坐七宝步辇,辇的四角缀有五色锦香囊,所到之处,满街溢香。而青年才俊,也以佩戴名贵香囊为荣。
03 大唐“黑科技”,暗藏陀螺仪原理
无论悬挂、手捧还是随身携带香囊
如何做到里面的香料
晃动时不会从镂空处撒落出来呢?
持平环是关键
香囊内有半圆小碗与两个持平环
小碗与内持平环之间用短轴铆接
内、外持平环间也以短轴铆接

香囊滚动时
内外持平环随之转动
而小碗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
得以保持平衡状态


这一设计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
与现代航空、航海导航系统一脉相承
但这项技术并非唐代首创
《西京杂记》记载,汉代长安巧工丁缓曾制作“卧褥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
可惜汉代实物尚未发现
而这枚香囊为我们提供了唐代的实物证据
这件香囊犹如
一扇窥见大唐美学与智慧的窗口
历经千年
其精巧结构仍令人惊叹
香气从香囊镂空处散出
仿佛闻见盛世大唐
监制|唐怡
制片人|毕磊
文案|王丹妮
视觉|朱灵萌
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
文章转载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专题
编辑:郭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