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即美术馆,一场让艺术生根的馆校之约

当课本上的知识在校园文化墙上“活”起来,当学生从聆听者转变为艺术的讲述者,教育便发生了最美的化学反应。我校生态圈课程体系下的“鉴赏与创作课程群”在课程实施特点中强调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作为艺术学习的“生长期”,实践证明美术馆不仅仅是参观的地方,也是艺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馆校合作”更是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真实场域,将艺术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艺术展厅。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对话艺术家、开展现场教学等途径,构建“课程学习—场馆体验—艺术创想与表达”的联动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作实践的空间。本学期,我校与今日美术馆展开了深度合作,正是这样一次“邂逅”将美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空间,孩子们的成长便拥有了最动人的色彩。
让美育“走出”课本

在国家“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美育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校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理念,坚信美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方寸课堂,而应融入更广阔的生活与实践。我校于2025年3月发起“校园即美术馆”项目,将“校园文化增强学生融入感”和“美育共创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校园艺术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老师们指导美育课程设计、参与校园艺术共创和审美场景建构等方式打造以“美育浸润”为核心的校园和谐生态。




学生作品“点亮”校园空间
美育的成果,需要被看见、被感知。本次合作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便是今日美术馆的专业团队走进校园,对我校美术课堂中的学生作品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创作。
美术馆的指导老师们从孩子们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画作中,提炼出色彩、线条、图形等核心艺术元素,并以此为“基因”,运用现代拼贴艺术手法,为我校精心设计并绘制了一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楼道墙绘和搭建了立体空间作品。
一层:《定格动画·奇迹剧场》






二层至三层:《诗画校园·记忆回响》




四层:《旧物礼盒·时光琥珀》




这面墙绘,不再只是一面墙,而是一幅“会说话”的集体创作。它无声地诉说着:每一个孩子的创作都值得被珍视,每一份天真烂漫的灵感,都能汇聚成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让美的熏陶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日常角落。





角色蜕变,公益导览:小小身影传递大大能量
除了将社会上的艺术资源“请进来”,我们还鼓励学生们带着课堂所学“走出去”,在真实的艺术场域中感受、体验与创造。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是将美术馆变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更是将学校的美育成果向社会进行展示与回馈,构建起一个开放、互动、共生的美育新生态。
在金秋10月,一批经过场馆专业导览教师培训过的我校学生,身披“小小导览员”的绶带,自信地站在今日美术馆的展厅里。面对前来观展的人们,他们落落大方地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从最初的紧张羞涩到后来的侃侃而谈,孩子们在服务与奉献中,不仅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更锻炼了语言表达、公众沟通和社交礼仪等综合能力。













学生们在公益服务中收获了自信,承担了责任,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升华,将学校美育与社会实践完美地连接在一起。

从学校“生态圈”课程的顶层设计,到校园墙绘的创意呈现,再到公益导览的社会实践,我校与今日美术馆的这次合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感知-创造-表达-分享”的美育闭环。
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模式,探索更多元的美育路径,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面向未来、素养全面的生命之花。
编辑:耿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