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航天科技已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与科技强国核心驱动力。从“嫦娥”奔月开启月球探测新篇,到“天问”一号迈出火星探测坚实步伐;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一次次实现太空逐梦,到“天宫” 空间站搭建起太空科研的前沿阵地,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自主创新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北京铁路实验小学始终紧跟时代脉搏,重视科技教育,以航天科普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搭建探索平台,助力航天精神融入学生成长。
专家亲临 共赴航天之约
在全校师生的热切期盼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王一老师莅临北京铁路实验小学,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航天员的一天”的精彩讲座。王一老师在载人航天领域建树颇丰,历任多批次航天员教员,深度参与七次载人航天任务,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专业知识让她成为航天科普的最佳传播者。
活动当日,校园里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的氛围。学校大队委代表全体学生,为王一老师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一抹鲜艳的红,承载着学生们对专家的崇高敬意,也象征着航天精神在新一代中的传承与延续。
知识盛宴 揭秘航天日常
讲座开始之前,先开展了一场沙盘小游戏:王老师邀请三名同学来到舞台前方,让他们通过在纸上摆放物体模拟太空设计师,再根据同学们偏好摆放的物品,推测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讲座中,王一老师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徐徐揭开航天员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神秘面纱。一张张珍贵的航天训练照片、一段段精彩的太空任务视频,将学生们带入了遥远而神秘的宇宙空间。
从航天员严苛的选拔标准和艰苦的训练过程讲起,王一老师详细阐述了航天员为适应太空环境,在体能、心理、专业技能等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高强度的离心机训练、模拟失重环境下的水下训练、复杂任务流程的反复演练…… 每一项训练都充满挑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航天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的精神品质。
在介绍航天员太空生活时,PPT 展示了太空舱内独特的生活设施和有趣的生活场景。从太空饮食的特殊设计,到太空睡眠的奇妙方式;从太空行走的复杂操作,到太空实验的严谨开展,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航天员在太空中怎么洗澡?”“太空辐射对身体有影响吗?”“未来普通人能去太空旅行吗?”王一老师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进一步点燃了学生们对航天探索的热情。
梦想启航 传承航天精神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王一老师的讲述,学生们对航天科技的伟大与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航天精神的内涵有了更真切的感悟。许多学生在讲座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憧憬,字里行间满是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和对科学探索的热忱。
三7班 宋佳禾
今天,航天专家王一阿姨来到我们学校做演讲,给我们介绍了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日常,这让我特别激动,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了解到,要成为一名航天员,不仅需要学习好、体力好、专业强,还得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些都是他们长期努力的成果。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向航天英雄们学习,不怕困难、勇于尝试、团结同学,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进。
六3班 王佳兮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这句话是我在中国航天的讲座上听到的。对于航天员来说,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航天员的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他们每天都会制定详细的时间安排表,几乎不让自己有一分钟空闲。
想要成为航天员,首先要满足严苛的选拔条件。从个人档案到家庭档案,再到个人及家族是否有传染病史,每一项条件都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步选拔。而更深入的选拔,不仅是对体能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力和学习能力的极限挑战。
通过这次学习,我还了解到,航天员乘坐的飞船主要分为三个舱段,分别是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其中,轨道舱主要用于存放物资和开展科学实验;推进舱承担飞船的动力供给与设备运行;返回舱既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区域,也是任务结束后唯一能返回地球的舱段 。
航天员每一次奔赴太空,都要经历无数次考验、考核与失败。但他们始终选择坚持,直到成功。这不仅是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更彰显了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与高尚品质!
四1班 邹昊睿
听了王老师关于航天员的介绍,我觉得当航天员真的太不容易了!
王老师说,要是航天员去火星执行任务,光赶路就得花 7 个月,在火星上开展研究大约 1 个月,返程同样需要 7 个月,这样算下来单程加任务期就有 15 个月。可实际上,受火星与地球轨道运行规律影响,整个任务周期得要 2 到 3 年,比简单相加的时间长得多。
王老师还讲,咱们中国目前一共有49名航天员,但能执行飞天任务的优秀航天员数量很有限。而且,要成为航天员,不仅得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还得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开始我觉得这些条件太难达到了,可后来又想,正因为这些挑战如此艰巨,才更能体现出航天员们克服困难的伟大!
从现在起,我要学习航天员们的精神,努力成长,将来也为祖国做贡献!
五5班 耿绍诚
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我们学校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主题是《中国航天——航天员的一天》,主讲人是王一老师。这位老师可不一般,她的学生里有我们都熟悉的杨利伟叔叔。
王老师从“认识航天员”讲起,接着介绍了航天员一天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在太空中的工作情况。她的讲解生动有趣,让我们对中国航天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航天员也要像我们一样持续学习,不过他们学的是各类复杂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期望,要到太空开展航天科研与科学实验。从地球奔赴太空,他们要远离家人、置身茫茫宇宙,不仅要克服心理障碍(就像我们学校有心理老师一样,航天员也有专业的心理支持),还要接受极其严格的体能训练,只为适应飞天、返程过程中的极端环境,以及在太空舱里的失重状态。这些都离不开航天员们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与品质,正是这份坚守,换来了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
航天员的精神,不禁让我想到了刚刚过去的九三大阅兵。接受全国人民检阅的解放军叔叔们,顶着酷暑烈日,戴着帽子,穿着长衣长裤坚持训练, 换成我们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恐怕一分钟都待不住,而他们长期在室外训练,脸上甚至晒出了帽檐的勒痕,却从没喊过累。到了九月三日当天,他们以最饱满的精气神接受检阅,既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军威。
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我深受他们的精神鼓舞。今后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也想在未来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为祖国做出一番贡献。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培育。在此,再次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祝航天员叔叔们工作顺利!更祝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
北京铁路实验小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技教育,策划更多贴合学生认知、富有吸引力的航天科普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航天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信在科技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铁实验的学子们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