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⑦:

专家解读:AI时代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2025-11-20 13:18:41
来源:中国少年报·未来网

编者按: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推动全会精神走进青少年、更好入脑入心入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工作,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中国少年报·未来网从即日起推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⑦:

专家解读:AI时代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凌萌

当AI生成的虚假信息误导未成年人认知,当算法推送将孩子困在“信息茧房”,当网络游戏沉迷侵占孩子的成长时光……数字时代,网络空间的复杂挑战正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重要考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将青少年成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全局。“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列为“十五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未成年人健康用网勾勒出一幅有温度、有力度的新蓝图。

新时期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如何实现精准防控?如何破解平台责任落实、多方协同等实践难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专访了多名网络保护领域专家,解码“十五五”规划建议之下的未成年人保护新路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从社会关切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4年11月,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伴随着互联网全面融入青少年的生活,网络空间中不良内容传播、隐私泄露等风险日益凸显,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紧迫议题。当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政策导向正逐步走深走实。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围绕“网络建设”方面,“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而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则被明确列为“十五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部分明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武汉大学网络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曼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规划,在核心目标和具体措施上既有延续性,也有显著的深化和拓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宏观战略和基础保障体系,“十五五”规划建议则由“宏观引导”到“精准治理”,直接点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三大领域,并强调“引导规范”和“健康发展”,这表明国家治理策略更加精准、聚焦,直指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和矛盾集中点。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被明确写入国家顶层发展规划,并将其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直接挂钩,标志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从社会关切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衡量文化产业是否‘健康’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李小曼指出,未来五年,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将从“有法可依”走向“有效落实”的关键时期,会通过严格的制度、先进的技术、紧密的协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健康、充满阳光的网络空间。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祖国的未来,这一政策表述是一次靶向明确的治理升级,释放了多重关键信号。”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新宇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其一,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切,聚焦网络内容产业对未成年人的深远影响,将保护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其二,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是未成年人接触较为频繁,且受影响最直接的网络文化形态,意味着国家将治理重心指向问题最集中的关键场景;其三,“引导规范”与“保护”并行的表述,说明对三大领域并非单一的进行限制,而是引导规范三大领域能够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繁荣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双赢”。

AI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治理机制面临全新挑战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网络保护法律体系,各平台也普遍推行“未成年人模式”,但随着AI时代网络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各类新型风险不断涌现,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治理机制面临全新挑战。

“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领域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色情、低俗等内容,部分内容存在形式隐蔽,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甚至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心理认知、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张新宇指出。

“数智时代,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演进,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场景更为复杂。网络空间中的性引诱、隔空猥亵等新型侵害层出不穷,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AI生成的虚假信息易误导未成年人认知,算法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限制其视野,这些新型风险的隐蔽性更强、影响更深远,也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风险本身的升级,防沉迷模式建设及治理层面的协同短板也让保护效果“打折扣”。佟丽华指出,当前“未成年人模式”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内容池单调、功能缺失,难以满足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此外,执法过程中仍面临平台和家庭之间权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平台的技术防控与家长的监护责任衔接不畅,导致部分风险防控出现“真空地带”。 

李小曼指出,未成年人接触到的网络风险,其源头很大程度上来自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体化并嵌入文化产业框架,意味着国家将其视为塑造未来国民素养的战略工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旨在从源头治理,平衡产业发展与社会责任,是从“管网”到“育人”的升级。

多方协力,构建技术赋能与协同共育保护体系

面对多重挑战,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落地实施,需要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赋能”转变,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与多方协同,构建系统化、全链条的保护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互联网数字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朱巍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等多方协同发力。企业要扛起社会责任,做好内容审核、技术防控并开发具象化监护工具,主动向家长开放监护权限,打通“技术防控”与“家庭监管”的衔接通道;家庭需履行引导与监管义务,筑牢监护关键防线;学校需聚焦课堂手机管理、学生情绪观察及普法教育,做好线下防控配合;政府与检察机关通过监管执法、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等履行兜底责任,让协同治理真正落地见效。

佟丽华补充道,企业作为网络空间管理者应发挥主体作用,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中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例如,完善“未成年人模式”,以丰富内容和多样功能提升使用率;同时,面对网络欺凌、不良内容等问题,企业也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并主动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立法、执法过程,确保平台内容合法合规,切实守护未成年人权益。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保护,还需要掌握网络自我保护的核心技能。佟丽华指出,提升青少年的自护能力需要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构建,帮助他们在AI时代辨别方向、规避风险、健康成长。他认为,首先,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员应积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自护教育和普法活动,开发创新的教育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其次,各方应鼓励未成年人参与进来,通过互动和体验式学习,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近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联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佟丽华律师团队策划的套书《AI时代青少年自护宝典》正式发布。佟丽华以此为例解析称,当下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温室的庇护,而是能够掌握在AI世界辨别方向、规避风险、健康成长的能力。出版该套书的核心理念一是将保护转化为赋能,引导青少年成为自身安全的“责任人”、AI应用的“思辨者”、网络空间的“小卫士”。二是推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协同共育”体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全会精神润童心:让孩子们大声说出“小梦想”和“大理想”

“未来五年,我们的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连”

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孩子们说“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这些前沿科技让人着迷

我们要用自己的“小五年规划”,跟着祖国的步伐一起成长!

专家解读:从“十五五”规划建议展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蓝图

辅导员访谈:讲好“十五五”规划建议,引导少年儿童触摸时代脉搏

  编辑:瞿凯侠